《青海统计》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来源:青海统计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青海的面貌焕然一新,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近几年青海也在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利用政治、商业和文化途径等不同的战略手段推广宣传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工作部署要求,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奋勇前进,大力发展,在保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大力推动青海经济进一步发展。青海处于“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战略位置,“一带一路”对于青海来说不仅是发展青海经济的有利时机,也是促进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良好平台。 1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少数民族 1.1 丝绸之路“青海道” 丝绸之路“青海道”即丝绸之路南道。随着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纷争的不断加剧,中原文化不断西进,西域文化东传,青海随之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史称丝绸之路“青海道”,主要包括青海的两个市和六个民族自治州。丝绸之路青海道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的跨文化资源。我们要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推广和对外传播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特色文化,借“一带一路”的东风,使青海与周边沿线省区和国家实现优秀文化方面的互通有无,促进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1.2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少数民族 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世居的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6个民族自治州,在西宁和海东也有一些,并且该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小部分散居于全省各地。土族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来源造就了其悠久而又多彩的民族文化,就像其民族的标志彩虹一样光彩夺目。 13世纪,一支人数很少的乌古斯部落萨鲁尔人从中亚迁徙到了今天的中国青海东部地区。在周边兄弟民族的热情相助和自己的顽强奋斗下,他们繁衍生息了近800年,人口数量不断壮大,形成了现在的撒拉族。其绝大部分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周边化隆县、西宁市、格尔木市,其余散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市及新疆伊犁、乌鲁木齐市等地。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青海省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其他一些地区,但青海的蒙古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在一些民族特征和文化习俗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 2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 2.1 藏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 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它体现了藏族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成果[1],藏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唐卡文化等也独具一格。在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历程中,青海藏族文化与本土的汉、回、土、撒拉等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同时藏族文化与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有长期的频繁交流,如内地的中原文化、印度尼泊尔文化、西域和北方草原文化等。这对彼此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青海藏族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向国内外人民传递了正能量。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藏族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藏族文献、资料能够被共享,藏族文化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广泛传播[2]。以藏族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和了解藏族及藏文化。电影《塔洛》是由藏人执导的第一部关于藏族的黑白电影,电影场景主要取自青海省贵德、同德、贵南等地的藏区。2017年9月16日,《塔洛》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像《塔洛》这样的优秀影视作品,为藏文化对外传播搭建了桥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方面,由于相同的信仰,与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国来往紧密,交流频繁。同时,藏族的经典书籍也被翻译成英语,这些译作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藏文化的途径之一。在李正栓先生的《藏族格言诗英译》中,就将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的全部内容翻译成英文,对国外了解藏族文化大有裨益。谈到青海藏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暨文化遗产博览会。自2008年首次举办到现在,每年的唐卡艺术节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民俗文化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不仅推动了青海藏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2.2 土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 土族文化是本民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劳动活动背景下的产物,吸收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与多元化的特点,是土族人民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土族多信奉佛教,土族的多种文化现象往往是宗教形态、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具体可以细化为土族的刺绣文化、婚俗文化和民间文学。土族婚俗文化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显示出土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土族民间文学也是土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从《蟒古斯》和《拉仁布与吉门索》两部土族巨著中了解。当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海东地区的土族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肯定会发展和传承得越来越好。 由于土族是一个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而且大部分分布在青海省境内,优秀而卓著的土族文化由于没有很好的传播渠道,所以目前国内和国际方面对于土族文化的扩散和宣传比较少。但目前很多国内学者致力于土族文化的研究,《中国土族》这一期刊有待进一步发展,翻译为其他语言的版本,促进土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当然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影响下,土族群众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寻求多渠道促进土族文化的传播,例如互助土族自治县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着力推进互助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在不断攀升。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互助县游客接待总量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一派火红景象。据统计,春节假日期间,互助县累计接待游客9 889人次,同比增长8.5%,实现旅游收入396万元,同比增长9.5%。并且土族故土园等5A级景区也在不断完善,土族的一些民俗文化等也在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媒体和现代科学技术对原始的原汁原味的土族文化进行保护。这些途径在促进土族文化的传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要与时俱进,寻求更简单、快捷的途径在已取得的现有成绩上进一步促进土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土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3 撒拉族文化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 撒拉文化保留了一些古代民族文化,又融合了藏族、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等民族文化,呈现出了集高原文化、伊斯兰文化、传统突厥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特征。撒拉族的村落、文学、民俗文化也是撒拉族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马鸣提到撒拉族村落文化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撒拉族村落文化的相关思考与建议[4]。王海龙从撒拉族传统民间乐曲宴席曲的角度分析了撒拉族文化的构成成分,并在撒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5]。 文化是研究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基本依据,撒拉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保留了撒拉族纯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对于撒拉族文化走出青海,跨越国门来说是一个绝对优势。 撒拉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撒拉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已被国内和国际媒体拍摄成纪录片在世界各地进行展播。如2017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青海行”选址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来自罗马尼亚的青年导演对当地的自然风光、村落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拍摄,并命名为“诗行白驼“,在世界各地进行展映,促进了撒拉族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撒拉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学术交流、民间交流与商业贸易往来。撒拉族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有着频繁的交流,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进行文化考察交流,受土库曼斯坦的邀请,撒拉族儿童赴土库曼斯坦进行文化汇演,这些重大事件加快了撒拉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更多的外国民众了解了撒拉族文化。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马伟教授和马成俊教授曾多次前往中亚各地进行考察,对土库曼斯坦地区考察居多,并写有许多的访谈报告,为了促进研究,民族大学最近成立了中亚学院,促进了撒拉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另一方面,撒拉人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其历史上的商业经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提供了保证。目前撒拉族在国外开的餐馆以及一些商业贸易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壮大,由最初的五、六家发展到五十几家,这不仅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撒拉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 2.4 蒙古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 青海蒙古族的存在历史悠远,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青海蒙古语的地名数量繁多,有一些地名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弱化了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研究蒙古族的地名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青海蒙古族的地域文化,也有利于了解青海蒙古族的形成历史[6]。 除了青海蒙古族的语言与文字文化,青海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令世界瞩目的,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其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摔跤文化和民居文化也是青海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当然青海蒙古族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民俗和民间文学文化,像其的颂词,《江格尔》和婚丧饮食和服饰文化也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原有的纸质印刷文本基础上也采取了一些新媒体途径,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文学开始利用微信、微博和网络论坛等现代科技途径进行对外传播。鉴于现代媒体科技的高度灵活性,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蒙古族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相对于汉族的文化来说起步较晚,网络建设不完备,资料匮乏,人才短缺,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族文化上的快速对外传播。网络环境对于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蒙古族民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学校网站、社会团体机构网站、个人博客等网络渠道宣传和推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除此之外,像蒙古族的饮食,摔跤,民居和节日文化等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对外传播,如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但蒙古族的传统民间文学等都是以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形式对外传播。学术上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族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每年召开,使更多的国际学者了解到蒙古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也起到了文化传播桥梁的作用。今年青海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办首届国际蒙古族书法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蒙古语书法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西蒙古族文化的海外传播。虽然近几年蒙古族文化对外传播在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如政府投资不足,蒙古族文化传播人才匮乏,海西地区蒙古族文化的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本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等。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希望青海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不断增强民众文化保护意识,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 3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3.1 抓住“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经贸合作的平台 青海省近几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不断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每年举行中国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暨文化旅游展览会,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吸引了中亚和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展商前来参会。2017年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2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有173家申请参展展位369个,欧美日及主要地毯消费国采购商近百人组团参会。2017年清真食品暨文化旅游展览会有来自土耳其、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伊朗、泰国、阿富汗、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加,规模也是近5年之最。中国青海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展会平台的作用下也在潜移默化地一步步对外传播,虽然不是直接的转移到海外,但通过少数民族的食品、用品以及一些其他的文化产品传递到国外。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展会的功能,在未来的几年内争取建成中国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博览会,利用文化国际博览会的平台推介青海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当然在对外经贸合作的平台下,我们也可以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以青海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依托,吸引外商来此开发,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3.2 充分利用高校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各高校都设有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青海民族大学最近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而且也是青海省高校内留学生最多的院校,留学生大多来自中亚以及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这些留学生担当了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将母国的文化传递到中国,再将中国文化,尤其是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带回到自己的国家。最近一两年,青海民族大学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加快了和中亚一些国家大学的合作交流,与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大学都有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现了国家间文化的互通有无,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当然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也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地。最近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兴起了世界汉语热的潮流。青海高校也可以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好合作院校的平台,派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外出进行交流、学习,宣传和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不仅可以增进合作院校间的深层次合作,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3.3 把握住青海省六大体育品牌赛事的机遇 青海省的体育事业最近几年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六大品牌赛事活动,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品牌赛事,其他的品牌赛事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今年的环湖赛有22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参赛人数达几百人。环湖赛的路线每年都经过青海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县,如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这些地区在赛事的宣传上都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在住宿及饮食方面也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其他比赛也是如此。利用好体育赛事的机遇,着力打造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亮丽名片,助力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出青海,走向世界。青海省在体育赛事的宣传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在未来几年的赛事活动中,我们建议青海省的体育部门多与文化、旅游等其他部门合作,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形成文化、旅游等其他品牌活动的发展链。比如在比赛休整阶段,安排组团参观文化景区,欣赏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和民族影片,参加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等。这样一方面使运动员们在紧张的比赛中得到了放松,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 3.4 发挥政府助推作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系列产业 青海省近几年的自然文化遗产数量在不断增加。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如藏族的唐卡艺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土族的刺绣和婚俗、撒拉族的民居和饮食等。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在每年的政府规划和发展预算中增加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投入,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发展方案,按步骤实施。为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五年注资5亿元,支持设立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多个领域的融合,打造了一批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值达到54.7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多方联系相关海外研究学者、机构等前来青海当地考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青海民族大学成立了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等7个省级科研机构。并设有藏学研究中心 、民族艺术研究所、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青海土族研究中心 、青海撒拉族研究中心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中心等15个校级科研机构。显然这些科研机构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机构的数量还不够,政府应积极在高校及相关文化县成立更多的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应加大投入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专门人才。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开发、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在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扶持。如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人每年度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派出代表赴先进地区进行学习,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民俗产业,尽快建成民俗文化村落、民族文化示范小镇,进一步形成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3.5 强化现代科技的辅助作用,促进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 青海省的古籍以藏文、蒙古文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为主,但古籍版本复杂,收藏分布极为分散,收藏条件千差万别,大量民间和口碑文献保留底数不清,一些老化破损严重,加之修复手段落后,专门人才缺乏,一些珍贵古籍面临失传危险。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把这些稀有的材料通过影印的技术保存起来,也可以采用影像及音频的形式对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进行加工、保存。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的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艺成果,传承发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撒拉族的首部电影《永远的绿盖头》问世,全国第一部土族电影《彩虹》也涌现出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来宣传和促进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以此来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近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还看今朝》,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流传和对外传播,媒体部门也可以拍摄青海少数民族的专题片,并以不同的民族特征进行命名,如醉美土乡、白驼传奇等。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多彩贵南,宣传了藏族优秀民间艺术,如刺绣、唐卡以及藏族群众的民族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海西蒙古族也在建设蒙古族文化宣传网站。我们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相应的媒体链或媒体系统平台,最好是建成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区微信和网页,方便各族人民和海外人士的浏览和研究。 3.6 推进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水平,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途径 少数民族的典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青海少数民族的典籍不像汉族的文学巨著一样,被广泛翻译为其他国家的文字,流传于海外。撒拉族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像撒拉族的诗人阿尔丁夫·翼人的很多诗歌作品目前已被译成英语、孟加拉语、德语、朝鲜语、波斯 法语、韩语、印度语、马其顿语等多种文字发表和出版。据了解,土族的典籍目前被翻译的数量不多,藏族和蒙古族的部分典籍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文字。藏族格言被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翻译成英文并出版;仓央嘉措情诗的翻译也已接近尾声;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翻译工作于2006年启动,于2010年8月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因为青海少数民族的典籍多是由本民族的文字所书写的,传播到国外必须经过几道手续,先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字翻译成汉语,然后再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或者其他的语言,非常繁琐,而且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典籍的对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家应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典籍的外译及对外传播。 4 结语 青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省份,世居有藏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其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发展和对外传播。虽然对外传播的途径比较狭窄,对外传播的现状及成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我们相信只要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等各方通力合作,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积极稳步地走向世界。 [1] 班玛更珠.毛尔盖·桑木旦大师与藏族文化研究[J].中国藏学,2016(4):74-76. [2] 谭成兵.试论中国藏族文化及其国际化传播[J].新西部,2015(11):26. [3] 马成俊.论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4):97-100. [4] 马鸣.撒拉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攀登,2015(3):134-136. [5] 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4):112-114. [6] 吉乎林.青海蒙古语地名文化表征解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7(5):151-153. 0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青海的面貌焕然一新,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近几年青海也在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进程,利用政治、商业和文化途径等不同的战略手段推广宣传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工作部署要求,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奋勇前进,大力发展,在保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大力推动青海经济进一步发展。青海处于“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战略位置,“一带一路”对于青海来说不仅是发展青海经济的有利时机,也是促进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良好平台。1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少数民族1.1 丝绸之路“青海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即丝绸之路南道。随着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纷争的不断加剧,中原文化不断西进,西域文化东传,青海随之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史称丝绸之路“青海道”,主要包括青海的两个市和六个民族自治州。丝绸之路青海道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和特色的跨文化资源。我们要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推广和对外传播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特色文化,借“一带一路”的东风,使青海与周边沿线省区和国家实现优秀文化方面的互通有无,促进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化进程。1.2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少数民族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世居的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6个民族自治州,在西宁和海东也有一些,并且该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小部分散居于全省各地。土族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来源造就了其悠久而又多彩的民族文化,就像其民族的标志彩虹一样光彩夺目。13世纪,一支人数很少的乌古斯部落萨鲁尔人从中亚迁徙到了今天的中国青海东部地区。在周边兄弟民族的热情相助和自己的顽强奋斗下,他们繁衍生息了近800年,人口数量不断壮大,形成了现在的撒拉族。其绝大部分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周边化隆县、西宁市、格尔木市,其余散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市及新疆伊犁、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青海省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其他一些地区,但青海的蒙古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在一些民族特征和文化习俗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2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2.1 藏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它体现了藏族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成果[1],藏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唐卡文化等也独具一格。在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的历程中,青海藏族文化与本土的汉、回、土、撒拉等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同时藏族文化与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有长期的频繁交流,如内地的中原文化、印度尼泊尔文化、西域和北方草原文化等。这对彼此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青海藏族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传播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向国内外人民传递了正能量。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藏族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藏族文献、资料能够被共享,藏族文化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广泛传播[2]。以藏族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和了解藏族及藏文化。电影《塔洛》是由藏人执导的第一部关于藏族的黑白电影,电影场景主要取自青海省贵德、同德、贵南等地的藏区。2017年9月16日,《塔洛》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像《塔洛》这样的优秀影视作品,为藏文化对外传播搭建了桥梁。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方面,由于相同的信仰,与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国来往紧密,交流频繁。同时,藏族的经典书籍也被翻译成英语,这些译作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藏文化的途径之一。在李正栓先生的《藏族格言诗英译》中,就将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的全部内容翻译成英文,对国外了解藏族文化大有裨益。谈到青海藏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青海国际唐卡艺术节暨文化遗产博览会。自2008年首次举办到现在,每年的唐卡艺术节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民俗文化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不仅推动了青海藏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2.2 土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土族文化是本民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劳动活动背景下的产物,吸收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兼收并蓄与多元化的特点,是土族人民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土族多信奉佛教,土族的多种文化现象往往是宗教形态、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具体可以细化为土族的刺绣文化、婚俗文化和民间文学。土族婚俗文化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显示出土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土族民间文学也是土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从《蟒古斯》和《拉仁布与吉门索》两部土族巨著中了解。当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海东地区的土族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肯定会发展和传承得越来越好。由于土族是一个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而且大部分分布在青海省境内,优秀而卓著的土族文化由于没有很好的传播渠道,所以目前国内和国际方面对于土族文化的扩散和宣传比较少。但目前很多国内学者致力于土族文化的研究,《中国土族》这一期刊有待进一步发展,翻译为其他语言的版本,促进土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当然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影响下,土族群众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寻求多渠道促进土族文化的传播,例如互助土族自治县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着力推进互助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在不断攀升。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互助县游客接待总量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一派火红景象。据统计,春节假日期间,互助县累计接待游客9 889人次,同比增长8.5%,实现旅游收入396万元,同比增长9.5%。并且土族故土园等5A级景区也在不断完善,土族的一些民俗文化等也在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媒体和现代科学技术对原始的原汁原味的土族文化进行保护。这些途径在促进土族文化的传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要与时俱进,寻求更简单、快捷的途径在已取得的现有成绩上进一步促进土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土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3 撒拉族文化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撒拉文化保留了一些古代民族文化,又融合了藏族、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等民族文化,呈现出了集高原文化、伊斯兰文化、传统突厥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特征。撒拉族的村落、文学、民俗文化也是撒拉族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马鸣提到撒拉族村落文化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撒拉族村落文化的相关思考与建议[4]。王海龙从撒拉族传统民间乐曲宴席曲的角度分析了撒拉族文化的构成成分,并在撒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5]。文化是研究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基本依据,撒拉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保留了撒拉族纯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对于撒拉族文化走出青海,跨越国门来说是一个绝对优势。撒拉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几年,撒拉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已被国内和国际媒体拍摄成纪录片在世界各地进行展播。如2017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青海行”选址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来自罗马尼亚的青年导演对当地的自然风光、村落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拍摄,并命名为“诗行白驼“,在世界各地进行展映,促进了撒拉族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撒拉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学术交流、民间交流与商业贸易往来。撒拉族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有着频繁的交流,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进行文化考察交流,受土库曼斯坦的邀请,撒拉族儿童赴土库曼斯坦进行文化汇演,这些重大事件加快了撒拉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使更多的外国民众了解了撒拉族文化。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马伟教授和马成俊教授曾多次前往中亚各地进行考察,对土库曼斯坦地区考察居多,并写有许多的访谈报告,为了促进研究,民族大学最近成立了中亚学院,促进了撒拉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另一方面,撒拉人具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其历史上的商业经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提供了保证。目前撒拉族在国外开的餐馆以及一些商业贸易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壮大,由最初的五、六家发展到五十几家,这不仅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也推动了撒拉文化在中亚地区的传播。2.4 蒙古族文化及其对外传播途径与现状青海蒙古族的存在历史悠远,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青海蒙古语的地名数量繁多,有一些地名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弱化了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研究蒙古族的地名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青海蒙古族的地域文化,也有利于了解青海蒙古族的形成历史[6]。除了青海蒙古族的语言与文字文化,青海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令世界瞩目的,由于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其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摔跤文化和民居文化也是青海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当然青海蒙古族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民俗和民间文学文化,像其的颂词,《江格尔》和婚丧饮食和服饰文化也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原有的纸质印刷文本基础上也采取了一些新媒体途径,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文学开始利用微信、微博和网络论坛等现代科技途径进行对外传播。鉴于现代媒体科技的高度灵活性,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蒙古族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相对于汉族的文化来说起步较晚,网络建设不完备,资料匮乏,人才短缺,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族文化上的快速对外传播。网络环境对于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蒙古族民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学校网站、社会团体机构网站、个人博客等网络渠道宣传和推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除此之外,像蒙古族的饮食,摔跤,民居和节日文化等也在以不同的形式对外传播,如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但蒙古族的传统民间文学等都是以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形式对外传播。学术上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族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每年召开,使更多的国际学者了解到蒙古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也起到了文化传播桥梁的作用。今年青海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办首届国际蒙古族书法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蒙古语书法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西蒙古族文化的海外传播。虽然近几年蒙古族文化对外传播在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如政府投资不足,蒙古族文化传播人才匮乏,海西地区蒙古族文化的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本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等。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希望青海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不断增强民众文化保护意识,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3 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思考与建议3.1 抓住“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经贸合作的平台青海省近几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不断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每年举行中国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暨文化旅游展览会,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展会,吸引了中亚和中东以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展商前来参会。2017年青海国际藏毯展览会有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23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会,有173家申请参展展位369个,欧美日及主要地毯消费国采购商近百人组团参会。2017年清真食品暨文化旅游展览会有来自土耳其、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伊朗、泰国、阿富汗、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加,规模也是近5年之最。中国青海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展会平台的作用下也在潜移默化地一步步对外传播,虽然不是直接的转移到海外,但通过少数民族的食品、用品以及一些其他的文化产品传递到国外。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展会的功能,在未来的几年内争取建成中国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博览会,利用文化国际博览会的平台推介青海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当然在对外经贸合作的平台下,我们也可以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以青海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依托,吸引外商来此开发,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3.2 充分利用高校对外合作交流平台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各高校都设有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青海民族大学最近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而且也是青海省高校内留学生最多的院校,留学生大多来自中亚以及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这些留学生担当了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将母国的文化传递到中国,再将中国文化,尤其是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带回到自己的国家。最近一两年,青海民族大学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加快了和中亚一些国家大学的合作交流,与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大学都有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现了国家间文化的互通有无,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当然大学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区,也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地。最近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兴起了世界汉语热的潮流。青海高校也可以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中,充分利用好合作院校的平台,派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外出进行交流、学习,宣传和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不仅可以增进合作院校间的深层次合作,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3.3 把握住青海省六大体育品牌赛事的机遇青海省的体育事业最近几年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六大品牌赛事活动,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品牌赛事,其他的品牌赛事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今年的环湖赛有22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参赛人数达几百人。环湖赛的路线每年都经过青海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县,如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这些地区在赛事的宣传上都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在住宿及饮食方面也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其他比赛也是如此。利用好体育赛事的机遇,着力打造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亮丽名片,助力青海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出青海,走向世界。青海省在体育赛事的宣传工作上下了很多功夫,在未来几年的赛事活动中,我们建议青海省的体育部门多与文化、旅游等其他部门合作,在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形成文化、旅游等其他品牌活动的发展链。比如在比赛休整阶段,安排组团参观文化景区,欣赏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和民族影片,参加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等。这样一方面使运动员们在紧张的比赛中得到了放松,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3.4 发挥政府助推作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系列产业青海省近几年的自然文化遗产数量在不断增加。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如藏族的唐卡艺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土族的刺绣和婚俗、撒拉族的民居和饮食等。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在每年的政府规划和发展预算中增加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投入,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发展方案,按步骤实施。为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五年注资5亿元,支持设立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近年来,青海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多个领域的融合,打造了一批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值达到54.7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多方联系相关海外研究学者、机构等前来青海当地考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青海民族大学成立了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等7个省级科研机构。并设有藏学研究中心 、民族艺术研究所、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青海土族研究中心 、青海撒拉族研究中心 、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中心等15个校级科研机构。显然这些科研机构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机构的数量还不够,政府应积极在高校及相关文化县成立更多的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应加大投入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专门人才。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开发、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在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扶持。如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人每年度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派出代表赴先进地区进行学习,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民俗产业,尽快建成民俗文化村落、民族文化示范小镇,进一步形成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品牌。3.5 强化现代科技的辅助作用,促进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对外传播青海省的古籍以藏文、蒙古文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为主,但古籍版本复杂,收藏分布极为分散,收藏条件千差万别,大量民间和口碑文献保留底数不清,一些老化破损严重,加之修复手段落后,专门人才缺乏,一些珍贵古籍面临失传危险。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把这些稀有的材料通过影印的技术保存起来,也可以采用影像及音频的形式对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进行加工、保存。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的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艺成果,传承发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撒拉族的首部电影《永远的绿盖头》问世,全国第一部土族电影《彩虹》也涌现出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来宣传和促进青海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以此来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近为了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还看今朝》,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流传和对外传播,媒体部门也可以拍摄青海少数民族的专题片,并以不同的民族特征进行命名,如醉美土乡、白驼传奇等。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申请了微信公众号多彩贵南,宣传了藏族优秀民间艺术,如刺绣、唐卡以及藏族群众的民族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海西蒙古族也在建设蒙古族文化宣传网站。我们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相应的媒体链或媒体系统平台,最好是建成青海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区微信和网页,方便各族人民和海外人士的浏览和研究。3.6 推进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水平,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途径少数民族的典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青海少数民族的典籍不像汉族的文学巨著一样,被广泛翻译为其他国家的文字,流传于海外。撒拉族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像撒拉族的诗人阿尔丁夫·翼人的很多诗歌作品目前已被译成英语、孟加拉语、德语、朝鲜语、波斯 法语、韩语、印度语、马其顿语等多种文字发表和出版。据了解,土族的典籍目前被翻译的数量不多,藏族和蒙古族的部分典籍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文字。藏族格言被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翻译成英文并出版;仓央嘉措情诗的翻译也已接近尾声;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翻译工作于2006年启动,于2010年8月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因为青海少数民族的典籍多是由本民族的文字所书写的,传播到国外必须经过几道手续,先要把少数民族的文字翻译成汉语,然后再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或者其他的语言,非常繁琐,而且少数民族翻译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典籍的对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家应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翻译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典籍的外译及对外传播。4 结语青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省份,世居有藏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其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也在不断发展和对外传播。虽然对外传播的途径比较狭窄,对外传播的现状及成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我们相信只要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等各方通力合作,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积极稳步地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 班玛更珠.毛尔盖·桑木旦大师与藏族文化研究[J].中国藏学,2016(4):74-76.[2] 谭成兵.试论中国藏族文化及其国际化传播[J].新西部,2015(11):26.[3] 马成俊.论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4):97-100.[4] 马鸣.撒拉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攀登,2015(3):134-136.[5] 王海龙.青海撒拉族民间宴席曲研究[J].民族艺术,2009(4):112-114.[6] 吉乎林.青海蒙古语地名文化表征解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7(5):151-153.


文章来源:青海统计 网址: http://qht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3445.shtml


上一篇: 多媒体时代青海形象的构建与提升研究
下一篇: 汽车工业论文_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与居民消费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青海统计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