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统计》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

 
来源:青海统计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青海省高校预科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青海民族大学创办于1949年,青海民族预科教育伴随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1950年青海民族公学小学部开启了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先河,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发展历史。青海师范大学从1982年开始招收理科预科生,1987年开始招收文科预科生。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将海南校区(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的原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区,2000年并入青海师范大学)确定为预科校区并且开展预科教育,预科教学任务由海南校区的十八名专职教师和青海师范大学校本部院系轮流选派的专任教师承担,2014年招收三百名预科生。青海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民族预科生,预科教学工作主要由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轮流兼任,2014年招收三百九十七名预科生。2015年9月,青海民族大学承担了全省高校民族预科教育集中办学的任务,民族预科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 七十年来,民族预科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本科生源,培养了各类人才,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 (一)初创时期(1950年至1965年) 1949年9月5日,青海省垣西宁获得解放,按照党中央指示精神,中共青海省委决定在西宁创办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主要任务的新型民族学校,1949年12月,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正式成立。1950年,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先后两次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和“青海民族公学”;学校按学员的年龄层次和文化程度划分知识班、工农班、儿童班三种类型的教学班;9月在原儿童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小学部,1953年成立了中学部;除小学部毕业生外,还从社会招收了一个班,分为初一甲班、乙班;1956年增设高中班,初中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高中班继续学习。1956年9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公学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作为青海历史上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揭开了青海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一页。1958年8月,学校决定并经上级批准,将干训班、民族语文班、中小学部分别扩大为干训部、民族语文部、预科,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随即诞生,青海民族预科教育进入正规发展阶段。 当时,青海的民族教育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解决青海民族学院各专业的生源问题,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必须先行培养高层次的政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趋势。预科就是顺应这一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而设立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为本校大学部各专业输送合格生源,另一方面成为本校大学部各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一时期的预科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共十一个班,各班均不开设外语课程,一律开设藏语文课程和蒙古语文课程,其他课程遵照教育部对全国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1958年秋有预科生四百八十人,主要包括藏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土族、汉族、满族、裕固族、俄罗斯族、苗族、布依族、达斡尔族等十三个民族。这一时期的民族预科教育,处于根据解放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创办、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 (二)“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1966年至1976年) “文革”时期,青海民族学院预科先后几经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第一附中、青海民族学院附中、青海民族中学、西宁市第十六中学等。20世纪60年代初,预科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取消五年一贯制的文、理分科教学,恢复为六年制。为适应青海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需要,预科加强了藏语文教学,专门设立藏语文教研室,加大藏语文课比重,增设了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训”班。1965年,青海民族学院第一附中交青海省文教厅改名为青海民族中学,开始按照中学模式管理。1969年,民族中学被撤销,交西宁市管辖,随后改为西宁市第十六中学,发展成为西宁市城东区重点中学,原民族中学初中、高中九个班的三百多名学生转入青海民族学院继续学习,十五名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转入青海民族学院工作。原预科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具有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学校了,刚刚起步的民族预科教育也被迫停止。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重焕生机(1978年至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预科教育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西宁市十六中学重新划归青海民族学院,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附中”;1979年恢复为青海民族学院预科,确定为系处级教学单位,除了开设初、高中班之外,每年从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增招一个补习班。1981年,青海省政府同意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高中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符合学校录取条件的考生均可被招收,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报考外省高等学校,未被录取的学生补习一年,经高考仍然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按州民师毕业生分配工作。这既是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而采取的特殊政策,也是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青海广大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在培养青海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的作用。1984年秋季,青海高校预科生的招生与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同步进行,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降分录取,首次招收一个大学文科先修班四十五名学生;1985年9月,招收大学文科先修班五十名学生和理科先修班二十名学生。1989年,随着全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青海民族学院预科改为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部,预科生分文科和理科两个班,学制一年。1995年,青海大学、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预科生招录工作结束后,招收的预科新生交由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部统一接收,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四)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2001年至2014年) 进入21世纪,教学资源的整合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民族预科教育了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预科生源质量得到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改革预科生结业和专业分配制度,加强教研室建设和教研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进行预科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学转变办学理念,办学领域得到拓展,办学规模得到扩大,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促进了预科部的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五)集中办学后的飞跃发展(2015年至今) 为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办好青海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快青海省民族教育发展步伐,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决定将青海省三所高校(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预科教育整合到青海民族大学办学,建成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预科教育基地,这是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一次飞跃。2015年9月,青海民族大学承担了全省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任务,2015年9月6日,全省高校一千零九十二名预科生在青海民族大学开学,由此翻开了青海高校民族预科教育集中办学、民族预科教育改革新的一页。 二、青海民族预科教育基本经验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师资困难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响应学校号召,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师资问题。 首先,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其次,以传、帮、带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安排近年来新进的年轻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助课培训,安排一名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一年后对参加助课培训教师的上课情况、教学计划、作业批改记录、听课记录、工作总结等进行检查考核,督促导师认真填写评语。 再次,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研修班,每年选派教师外出学习,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全省大预科的举办,学生规模成倍增加,预科生规模扩大到一千一百人后,预科师资紧缺的问题异常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从三个渠道确保师资到位。 首先,学校公开招聘语文、英语等急缺的专业教师十一名。 其次,学校教务处从相关院系推荐代课教师,预科部自行聘请相关院系代课教师。 再次,预科部从社会渠道外聘代课教师。2016年,使用预科教育经费自聘十八名校内外教师;2017年,聘请预科代课教师十四名。2018年,在校预科生一千二百名,聘请预科代课教师十九名。预科教育学院任课教师共六十八名,基本保障了教学工作,解决了师资缺乏问题,确保了教学顺利进行。 (二)明确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特色教学改革,促进教研工作 1.明确培养目标,继续完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 学校为了切实解决全省高校预科教育集中办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明确预科生培养要努力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坚持补、预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民考民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对民考汉学生和的知识能力培养的层次;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预科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为顺利进入本科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和学业基础。 2015年,预科教育学院以举办全省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为契机,认真研究讨论预科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预科课程体系设置、预科新教材选定等制度体系。为适应集中办学需要,预科教育学院对预科课程进行了较大改革,特点较为鲜明: 第一,注重民考民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新设汉语言基础知识和普通话表达与交流两门课程,加大了教学比重。民考民文科取消了数学课程。 第二,在民考汉文科和理科班级继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同时,新设中国文化概论课,并且合理安排了课时。 第三,所有班级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新设时事政治教育课程,分上下两学期实施教学。 第四,防止预本阶段重复学习,取消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五,保证教学协调,所有新开课程和数学、英语等课程选定了新教材,并且编写藏文、普通话交流与表达、基础汉语等预科教材提纲;同时,增设素质拓展讲座,包括中国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与礼仪、现代科技常识、国情与省情教育、心理与生理健康教育、本科专业介绍与指导、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或者拓展等。 2.加大对教学的过程性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督,实行动态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 (1)严把教学计划审定四个关口 教学计划首先由教研室主任审定,教务科、主管教学副院长在每个环节上对不合理、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提出修改意见,由教研室主任督促任课教师认真修改。最后召集会议,讨论审定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重点审查编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情况,对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同步问题、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水平评价等相应跟进措施进行安排,保证了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相得益彰,为广大预科生在一学年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学精学透提供了坚实保障。 (2)进一步强化教学检查、督导、评教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预科教育学院每学年对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听课评教、教研室主任综合评教、院领导及教务科教学检查评教等四方面内容集中开展两次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则是在全校各班以问卷形式逐项评价教师教学态度、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语言/能力培养、作业布置及批阅、课外辅导、教学效果等指标,给出评价成绩并且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3)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管理 按照教师填写考试范围、教研室主任初审、教务部门再审,由校外同行专家命题,严格做到教考分离以提升教学质量。2015年集中办学以来,第一学期由教育厅统一命题并组织全省统考,由学校通过省教育厅和三所高校组织校级统一考试,以检测预科教学质量和效果。教育厅通过一学期的考核监督认可预科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以后,第二学期开始,继续邀请校外专家命题,检测预科教学成效。 3.扎实推进富有成效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 (1)安排固定阅览时间,开设讲座课、公开课及生理与心理健康讲座 青海省2015年全省预科集中办学以来,全年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艺苑”“校园稳定我进步”“藏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系列专题讲座、“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自主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二十余项次,各教研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预科生融入讨论式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帮助学生积极融入本科校园文化,参与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党史知识竞赛、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预科生业余文化生活。 (2)开展“预科生思想品德融入讨论式学习教育”活动 2012年以来,开始大力推行预科生思想品德融入讨论式学习教育。预科生全部来自本省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包括: 第一,生源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受当地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影响较深,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性强。 第二,生源地教育相对滞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攻略和适应能力较差。 第三,人们的行为习惯尚未适应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行为养成不合规范。 第四,面临着语言、学习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调整和适应等问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五,汉语普通话交流和表达能力较为困难,多数民考民学生不擅长讲汉语,导致交流单一,思想上已经形成的观念认识难以改变。 第六,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普遍做法是说教灌输,学生对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收效甚微。 学院综合设计教育方案,形成了六大讨论专题和十八个方面讨论内容。在活动中,各班自己组织,现场主持及发言全部交给学生,每个学生对每个专题都要发言。学院安排全体教职工进班级对学生发言进行打分和点评,按照10%的比例纳入学生专业分配综合排名成绩。此项活动切实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树立,同时很好地锻炼了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思考和用汉语表达能力。 (3)开展“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 2018年,预科教育学院全力打造“书香学院”,全面开展“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以班为单位,组建文学、文化、政治、历史四个读书团队,每个学生每月完成阅读一本专著的任务并进行交流。该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增进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全力以赴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分配和服务工作 1.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2015年,预科教育学院集中办学,学生人数规模空前,实行全员承担学生管理任务。 首先,二十六名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其余十二名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十六名行政教辅职工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同时轮流值周、值日,全体行政人员每天八小时之外有两人在岗,院领导带头轮流值周、值日,成为预科教育工作中促进校风好转、校园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抓手。 其次,专门指定一名科级干部负责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十一名工勤人员全部调整到公寓管理和水电暖等维修岗位。 再次,加强学生早操管理。安排十名工作认真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居住在学校附近的行政管理人员承担这项工作任务。每天早晨由两人专门负责组织学生早操。早操环节管理工作不仅杜绝了学生睡懒觉、不思勤学的现象,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晨练习惯,保证了早自习乃至一整天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最后,加强课堂考勤,实行学生开放式管理,严防学生逃课行为发生。 2.统筹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创新专业分配机制 预科教育学院在多年尝试完善专业分配的基础上,已经形成按照预科阶段综合成绩排名(学业成绩占80%、德育成绩占20%)选报本科专业的工作机制。同时,预科教育学院成立由教师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参加的专业分配领导小组,分成理科、文科两个组,在公布学生成绩的前提下,从高分到低分,由学生逐一选择专业。2015级一千一百名预科生通过该机制选报了三所高校的本科专业,实行统招、统考、统分的“三统”专业选报方式,召开教育厅、学校、家长、学生参与的专业分配论证会。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透明,三所高校及社会反响好。经过学院讨论决定,为提高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017级预科生综合成绩有所调整,分别是学业成绩占80%、德育成绩占10%、融入讨论成绩占10%。 3.实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2017年以来,贫困预科生资助工作取得新突破。青海省红十字会启动青海省贫困预科生资助计划,使2016级二百九十六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了近二十六万九千元资助金。自2017年9月起,学院每学年认真组织贫困预科生申报、资格审核工作,每学年有三百名贫困生获得省红字会年六十万元(人均两千元,分学期发放)的资助金。 (四)进一步加强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可以看出加强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思想状况有特殊的表现”[2],所以青海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采取下述方法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为预科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时事政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课程,帮助民族预科生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端正预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第二,加强全员育人观,在每门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和上课时的一举一动,鼓励良好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改正。 第三,学院推行的融入式讨论专题活动,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锻炼了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思考和用汉语表达的能力,切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开展“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民考民学生以往主要接受藏文教育,加之当地的文化氛围,学生头脑中缺乏中华文化概念,缺乏中国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主要转变了预科生的学习方法,加强了藏族学生的五个认同。 第五,“藏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系列专题讲座使藏族学生深刻认识到藏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带来的好处,藏族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藏族学生在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第六,管理育人形成良体制好机制,长期坚持实行全体教师轮流担任班主任的方式和全体行管干部轮流值周、值日制度。除班主任之外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安排至班级进行入学教育宣讲,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坚持班主任、行管干部、全校学生每周一参加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下宣讲、值周总结、优良班风评比、班级和学生表现每周书面通报制度。 第七,班主任发挥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职能,除正常的事务性管理之外,每周的班会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设置专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并且畅谈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 第八,确定学生周三下午的团学日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和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各项活动,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民族预科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 第九,“利用新媒体平台占领思政教育的制高点和主阵地,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话语体系,创新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优化思政教育的工作路径,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3] 总之,我们总结青海民族预科教育七十年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措施,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专业较强,学习后劲足,能够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担当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本科生源。 [1]姚鹏,闫福旭,张富贵.青海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探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17. [2]姚鹏.改革开放40年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3):35-41. [3]沈爱玲.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6):95-98. 青海省高校预科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青海民族大学创办于1949年,青海民族预科教育伴随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1950年青海民族公学小学部开启了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先河,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发展历史。青海师范大学从1982年开始招收理科预科生,1987年开始招收文科预科生。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将海南校区(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的原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区,2000年并入青海师范大学)确定为预科校区并且开展预科教育,预科教学任务由海南校区的十八名专职教师和青海师范大学校本部院系轮流选派的专任教师承担,2014年招收三百名预科生。青海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民族预科生,预科教学工作主要由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轮流兼任,2014年招收三百九十七名预科生。2015年9月,青海民族大学承担了全省高校民族预科教育集中办学的任务,民族预科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七十年来,民族预科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本科生源,培养了各类人才,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一)初创时期(1950年至1965年)1949年9月5日,青海省垣西宁获得解放,按照党中央指示精神,中共青海省委决定在西宁创办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主要任务的新型民族学校,1949年12月,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正式成立。1950年,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先后两次更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和“青海民族公学”;学校按学员的年龄层次和文化程度划分知识班、工农班、儿童班三种类型的教学班;9月在原儿童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小学部,1953年成立了中学部;除小学部毕业生外,还从社会招收了一个班,分为初一甲班、乙班;1956年增设高中班,初中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高中班继续学习。1956年9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公学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作为青海历史上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揭开了青海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崭新一页。1958年8月,学校决定并经上级批准,将干训班、民族语文班、中小学部分别扩大为干训部、民族语文部、预科,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随即诞生,青海民族预科教育进入正规发展阶段。当时,青海的民族教育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解决青海民族学院各专业的生源问题,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必须先行培养高层次的政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趋势。预科就是顺应这一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而设立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为本校大学部各专业输送合格生源,另一方面成为本校大学部各专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一时期的预科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共十一个班,各班均不开设外语课程,一律开设藏语文课程和蒙古语文课程,其他课程遵照教育部对全国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1958年秋有预科生四百八十人,主要包括藏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土族、汉族、满族、裕固族、俄罗斯族、苗族、布依族、达斡尔族等十三个民族。这一时期的民族预科教育,处于根据解放初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创办、不断摸索前进的阶段。(二)“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青海民族学院预科先后几经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第一附中、青海民族学院附中、青海民族中学、西宁市第十六中学等。20世纪60年代初,预科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取消五年一贯制的文、理分科教学,恢复为六年制。为适应青海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需要,预科加强了藏语文教学,专门设立藏语文教研室,加大藏语文课比重,增设了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训”班。1965年,青海民族学院第一附中交青海省文教厅改名为青海民族中学,开始按照中学模式管理。1969年,民族中学被撤销,交西宁市管辖,随后改为西宁市第十六中学,发展成为西宁市城东区重点中学,原民族中学初中、高中九个班的三百多名学生转入青海民族学院继续学习,十五名少数民族语文教师转入青海民族学院工作。原预科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具有民族预科教育性质的学校了,刚刚起步的民族预科教育也被迫停止。(三)改革开放时期的重焕生机(1978年至200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预科教育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西宁市十六中学重新划归青海民族学院,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附中”;1979年恢复为青海民族学院预科,确定为系处级教学单位,除了开设初、高中班之外,每年从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增招一个补习班。1981年,青海省政府同意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高中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符合学校录取条件的考生均可被招收,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报考外省高等学校,未被录取的学生补习一年,经高考仍然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按州民师毕业生分配工作。这既是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而采取的特殊政策,也是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青海广大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上学的积极性,在培养青海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的作用。1984年秋季,青海高校预科生的招生与当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同步进行,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降分录取,首次招收一个大学文科先修班四十五名学生;1985年9月,招收大学文科先修班五十名学生和理科先修班二十名学生。1989年,随着全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青海民族学院预科改为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部,预科生分文科和理科两个班,学制一年。1995年,青海大学、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预科生招录工作结束后,招收的预科新生交由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部统一接收,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四)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2001年至2014年)进入21世纪,教学资源的整合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民族预科教育了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预科生源质量得到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改革预科生结业和专业分配制度,加强教研室建设和教研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进行预科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学转变办学理念,办学领域得到拓展,办学规模得到扩大,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促进了预科部的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五)集中办学后的飞跃发展(2015年至今)为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办好青海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快青海省民族教育发展步伐,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决定将青海省三所高校(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预科教育整合到青海民族大学办学,建成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预科教育基地,这是青海民族预科教育的一次飞跃。2015年9月,青海民族大学承担了全省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任务,2015年9月6日,全省高校一千零九十二名预科生在青海民族大学开学,由此翻开了青海高校民族预科教育集中办学、民族预科教育改革新的一页。二、青海民族预科教育基本经验(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师资困难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响应学校号召,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师资问题。首先,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其次,以传、帮、带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安排近年来新进的年轻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助课培训,安排一名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一年后对参加助课培训教师的上课情况、教学计划、作业批改记录、听课记录、工作总结等进行检查考核,督促导师认真填写评语。再次,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研修班,每年选派教师外出学习,逐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全省大预科的举办,学生规模成倍增加,预科生规模扩大到一千一百人后,预科师资紧缺的问题异常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从三个渠道确保师资到位。首先,学校公开招聘语文、英语等急缺的专业教师十一名。其次,学校教务处从相关院系推荐代课教师,预科部自行聘请相关院系代课教师。再次,预科部从社会渠道外聘代课教师。2016年,使用预科教育经费自聘十八名校内外教师;2017年,聘请预科代课教师十四名。2018年,在校预科生一千二百名,聘请预科代课教师十九名。预科教育学院任课教师共六十八名,基本保障了教学工作,解决了师资缺乏问题,确保了教学顺利进行。(二)明确培养目标,不断深化特色教学改革,促进教研工作1.明确培养目标,继续完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学校为了切实解决全省高校预科教育集中办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明确预科生培养要努力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坚持补、预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民考民学生汉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提升对民考汉学生和的知识能力培养的层次;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预科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型,为顺利进入本科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和学业基础。2015年,预科教育学院以举办全省高校民族预科教育为契机,认真研究讨论预科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预科课程体系设置、预科新教材选定等制度体系。为适应集中办学需要,预科教育学院对预科课程进行了较大改革,特点较为鲜明:第一,注重民考民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新设汉语言基础知识和普通话表达与交流两门课程,加大了教学比重。民考民文科取消了数学课程。第二,在民考汉文科和理科班级继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同时,新设中国文化概论课,并且合理安排了课时。第三,所有班级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新设时事政治教育课程,分上下两学期实施教学。第四,防止预本阶段重复学习,取消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五,保证教学协调,所有新开课程和数学、英语等课程选定了新教材,并且编写藏文、普通话交流与表达、基础汉语等预科教材提纲;同时,增设素质拓展讲座,包括中国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与礼仪、现代科技常识、国情与省情教育、心理与生理健康教育、本科专业介绍与指导、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或者拓展等。2.加大对教学的过程性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督,实行动态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1)严把教学计划审定四个关口教学计划首先由教研室主任审定,教务科、主管教学副院长在每个环节上对不合理、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提出修改意见,由教研室主任督促任课教师认真修改。最后召集会议,讨论审定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重点审查编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情况,对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同步问题、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水平评价等相应跟进措施进行安排,保证了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相得益彰,为广大预科生在一学年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学精学透提供了坚实保障。(2)进一步强化教学检查、督导、评教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预科教育学院每学年对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听课评教、教研室主任综合评教、院领导及教务科教学检查评教等四方面内容集中开展两次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则是在全校各班以问卷形式逐项评价教师教学态度、课堂管理、教学内容、语言/能力培养、作业布置及批阅、课外辅导、教学效果等指标,给出评价成绩并且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或者建议。(3)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管理按照教师填写考试范围、教研室主任初审、教务部门再审,由校外同行专家命题,严格做到教考分离以提升教学质量。2015年集中办学以来,第一学期由教育厅统一命题并组织全省统考,由学校通过省教育厅和三所高校组织校级统一考试,以检测预科教学质量和效果。教育厅通过一学期的考核监督认可预科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以后,第二学期开始,继续邀请校外专家命题,检测预科教学成效。3.扎实推进富有成效的特色实践教学活动(1)安排固定阅览时间,开设讲座课、公开课及生理与心理健康讲座青海省2015年全省预科集中办学以来,全年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艺苑”“校园稳定我进步”“藏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系列专题讲座、“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自主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二十余项次,各教研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和预科生融入讨论式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帮助学生积极融入本科校园文化,参与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党史知识竞赛、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预科生业余文化生活。(2)开展“预科生思想品德融入讨论式学习教育”活动2012年以来,开始大力推行预科生思想品德融入讨论式学习教育。预科生全部来自本省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包括:第一,生源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受当地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影响较深,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性强。第二,生源地教育相对滞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攻略和适应能力较差。第三,人们的行为习惯尚未适应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行为养成不合规范。第四,面临着语言、学习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调整和适应等问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第五,汉语普通话交流和表达能力较为困难,多数民考民学生不擅长讲汉语,导致交流单一,思想上已经形成的观念认识难以改变。第六,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普遍做法是说教灌输,学生对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收效甚微。学院综合设计教育方案,形成了六大讨论专题和十八个方面讨论内容。在活动中,各班自己组织,现场主持及发言全部交给学生,每个学生对每个专题都要发言。学院安排全体教职工进班级对学生发言进行打分和点评,按照10%的比例纳入学生专业分配综合排名成绩。此项活动切实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树立,同时很好地锻炼了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思考和用汉语表达能力。(3)开展“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2018年,预科教育学院全力打造“书香学院”,全面开展“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以班为单位,组建文学、文化、政治、历史四个读书团队,每个学生每月完成阅读一本专著的任务并进行交流。该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增进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全力以赴做好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分配和服务工作1.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教育管理2015年,预科教育学院集中办学,学生人数规模空前,实行全员承担学生管理任务。首先,二十六名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其余十二名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十六名行政教辅职工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同时轮流值周、值日,全体行政人员每天八小时之外有两人在岗,院领导带头轮流值周、值日,成为预科教育工作中促进校风好转、校园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抓手。其次,专门指定一名科级干部负责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十一名工勤人员全部调整到公寓管理和水电暖等维修岗位。再次,加强学生早操管理。安排十名工作认真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居住在学校附近的行政管理人员承担这项工作任务。每天早晨由两人专门负责组织学生早操。早操环节管理工作不仅杜绝了学生睡懒觉、不思勤学的现象,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晨练习惯,保证了早自习乃至一整天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最后,加强课堂考勤,实行学生开放式管理,严防学生逃课行为发生。2.统筹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创新专业分配机制预科教育学院在多年尝试完善专业分配的基础上,已经形成按照预科阶段综合成绩排名(学业成绩占80%、德育成绩占20%)选报本科专业的工作机制。同时,预科教育学院成立由教师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参加的专业分配领导小组,分成理科、文科两个组,在公布学生成绩的前提下,从高分到低分,由学生逐一选择专业。2015级一千一百名预科生通过该机制选报了三所高校的本科专业,实行统招、统考、统分的“三统”专业选报方式,召开教育厅、学校、家长、学生参与的专业分配论证会。做到了公正、公平、公开、透明,三所高校及社会反响好。经过学院讨论决定,为提高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017级预科生综合成绩有所调整,分别是学业成绩占80%、德育成绩占10%、融入讨论成绩占10%。3.实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2017年以来,贫困预科生资助工作取得新突破。青海省红十字会启动青海省贫困预科生资助计划,使2016级二百九十六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了近二十六万九千元资助金。自2017年9月起,学院每学年认真组织贫困预科生申报、资格审核工作,每学年有三百名贫困生获得省红字会年六十万元(人均两千元,分学期发放)的资助金。(四)进一步加强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可以看出加强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少数民族预科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思想状况有特殊的表现”[2],所以青海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采取下述方法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为预科生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时事政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课程,帮助民族预科生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端正预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第二,加强全员育人观,在每门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和上课时的一举一动,鼓励良好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改正。第三,学院推行的融入式讨论专题活动,改变了以往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锻炼了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思考和用汉语表达的能力,切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第四,开展“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民考民学生以往主要接受藏文教育,加之当地的文化氛围,学生头脑中缺乏中华文化概念,缺乏中国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金桥追梦读书明理”活动主要转变了预科生的学习方法,加强了藏族学生的五个认同。第五,“藏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系列专题讲座使藏族学生深刻认识到藏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带来的好处,藏族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藏族学生在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第六,管理育人形成良体制好机制,长期坚持实行全体教师轮流担任班主任的方式和全体行管干部轮流值周、值日制度。除班主任之外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安排至班级进行入学教育宣讲,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坚持班主任、行管干部、全校学生每周一参加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下宣讲、值周总结、优良班风评比、班级和学生表现每周书面通报制度。第七,班主任发挥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职能,除正常的事务性管理之外,每周的班会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设置专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并且畅谈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自我教育。第八,确定学生周三下午的团学日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党史知识竞赛和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各项活动,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民族预科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第九,“利用新媒体平台占领思政教育的制高点和主阵地,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话语体系,创新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优化思政教育的工作路径,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3]总之,我们总结青海民族预科教育七十年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措施,努力培养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专业较强,学习后劲足,能够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担当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本科生源。[参考文献][1]姚鹏,闫福旭,张富贵.青海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探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7:17.[2]姚鹏.改革开放40年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7(3):35-41.[3]沈爱玲.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6):95-98.


文章来源:青海统计 网址: http://qht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3443.shtml


上一篇: 青海远程教育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分析
下一篇: 汽车工业论文_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与居民消费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青海统计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